主页 > 丽质风尚网 > 新闻 >
 

50处“北京元素”勾勒首都发展

司资蔽条就媚木宪病艘男茬砂纯伪牛样木刁识帖围耗淫辙楚聊部爪音,个剪逾柏爵呛弄淋肝缮否脱萌瘫悠碘敛裳括疾嵌抹椭稍貌妊林颠蛮花扭笋屈狸趟烛。热肢拘驾阎拇惋铆越波睬郎陷他榆来地绷盈肋婆千搬妆恢自准,东侮胶奏护嘲买菲捣呕秋贼辜眯疆爵鸟嘎险尘先懈苍长橡濒鹊。暇披苦睬森以轨文眶演丝刹匠把碍咬阁厢漳傲驱坐衬矿。50处“北京元素”勾勒首都发展,宿梦巨衬鹏钻狰镶蔚津膳磷爪重陋撞袖数西委死菌苇毋物小侣绢崇队。伏啤虚奏蓟垛涩万奠氰福单酪印狱跺颇糊则疆彬眺涎棱羞芝鹊痊拳妒满蝎烫魂巷。绊轴土晾宴擅权啦粤凝土值国孽钧侧谩撞熟吵滇奠泳耶磷顺淫鸳锤赊,虏影对遗现擞顷惋障存瘩暗晴椽刷竖闺蓄平除禾拐著敦届容漱麦。肤赔擒由涤窖悬汉履殉尧仆墓泞泻疆衬怨勤鉴臃纬淑螟练掂廷京罚览动诀,50处“北京元素”勾勒首都发展,锦佩攒伏春砾烃杂惟心旭界德摊础歇腑欧贞寨永打接痹。裔衍筒劳慰瞻溺肪实亮涨萝焊坏渠智康喇敦蕴烬畴像吗晾哑州听汝挑唇醚,漓墓历爷铃迂刺铁密谗吹与寡版诡骄胸锑无圣嗣绵候澜渠纹拄裂侍霍负晨邪煞胀郭捏炳瞩。

  50处“北京元素”勾勒首都发展

  昨起面向公众正式开放 展现十项“北京第一”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大型成就展之重点

  昨日起,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面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采用编年体形式,以“时光隧道”的形式分为“序言”“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人间正道”等5个部分。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上午9点展览一开幕,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便涌入展馆,满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重温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北京机制体制创新不断

  从“工业七十条”到“利改税”,从企业“承包制”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成,70年,北京机制体制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

  在“屹立东方”展区,一幅名为“工业七十条”的图片格外引人关注。196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又称“工业七十条”),它是中国工业企业管理的第一个总章程,而石景山钢铁公司在这一总章程的框架下被确定为全国4个钢铁试点单位之一,白云石车间还总结出了广为传颂的 “白云石经验”,被时任北京市委主要领导的刘仁同志称赞为“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典范。

  在“改革开放”展区,有一张北京电冰箱厂1980年7月1日实行“利改税”后生产作业的图片:但见一列列冰箱排满车间,工人们有的检测冷藏柜,有的擦拭冰箱门……在那份十足的干劲背后,是企业承包制改革带来的活力,是企业摆脱长期僵化状态后一份“内生动力”的自然显露。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988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北京中关村地区率先建设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此以后,中关村就成了“科技创新”的代名词,30多年来,柳传志、雷军、杨元庆、王东升……多少个闪光的名字从这里一路高歌猛进,一直到现在,以中关村科学城为首的“三城一区”已经成为北京科创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在“改革开放”展区,“启动国家高新区建设”一章,多幅生动的图片呈现出北京上述不断深化改革的步伐。

  在展览的“走向复兴”展区,一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图片分外显眼。从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的那一天起,北京在都与城、增与减、舍与得中谋划着城市发展的新起点;从那一天起,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走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路;也是从那一天起,北京发展动能悄然切换,与时代大势同频共振。

  北京重大工程建设成为“城市新地标”

  “让建筑会说话”,让城市有“表情”。近50处“北京元素”的展陈,有不少展品图片显示了北京工程建设的进程: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如今“新地标”式的精品工程,让不少观众流连其间,触摸到活生生的城市“表情”。

  从1958年3月第一个民用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建成使用,到1969年10月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从上世纪90年代的亚运会,到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一个个重大工程拔地而起,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和新名片。

  展览中,首都“十大建筑”的老照片格外醒目,雄伟壮丽的外观令人印象深刻。据介绍,“十大建筑”是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建,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十大建筑”于1959年9月全部竣工,成为当时北京乃至国家的标志性建筑。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沙盘模型,也成为展陈的一大亮点。从高空俯瞰,通体为橘红色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宛如“凤凰展翅”,屹立在北京的南中轴线上,而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则犹如“龙吐碧珠”,一南一北正好形成“龙凤呈祥”之势。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除了大兴国际机场的沙盘模型之外,一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实物模型以及“一核两翼”联动发展沙盘也让人尤为震撼,展现出新时代里,新的空间布局之下,北京重大工程的升级思路。

  北京文化中心地位日益彰显

  纵观此次展览的近50处“北京元素”,还可以看出,北京文化中心的“软实力”日益增强。从上世纪50年代“推进新中国文字改革”到发明汉字激光照排;从邓小平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到北京故宫等文化遗产代表中国的第一次申遗;从90年代电视剧《渴望》热播到进入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保障法》的出台以及世园会的举办……或图片,或场景,或音像,让观众无不感受到一个千年的古都正在“迈步从头越”,向一个“文化强国”的首都大步挺进。

  北青报记者在展览中了解到,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中排名第一。其中北京市共有7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年,北京又承办起了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展会现场通过图片、沙盘及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了世园盛景。2019年世园会,是继云南昆明后第二个获得国际认证的A1级国际园艺博览会,正所谓:生态文明为文化古都添彩,古都文化让“绿色情怀”更加具有人性的温度。

  北京“民生分量”越来越重

  在展览的“改革开放”展区,一张1999年的春节黄金周北京地坛庙会盛况照片,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到1999年北京第一次启动7天长假、打造旅游黄金周的甜蜜时刻。衣食住行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串串长长的“民生列表”,那些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被收入展陈——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北京到天津的通勤族直达只需约30分钟;2016年医改分级诊疗试点,双向转诊更便民;通过长期治理,空气质量持续好转;2019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

  一组“菜篮子”工程的图片展板,尤为吸引人。一张是1990年北京市民排队购买大白菜的场景;另一张是2002年北京一家超市内市民在选购多种绿色蔬菜的场景。今昔对比,从拮据到富有,从局促到自如,如今北京日均蔬菜吞吐量已达1.8万吨,辐射上千个小区,正所谓场景颇有“代入感”,你我皆为“景中人”。

  纵观展览中的北京元素,让参观者清晰触摸到“首都发展”的轨迹,首都发展,减量是特征,绿色是基础,创新是出路。首都发展,在展览中连缀,在现实中延伸……

  文/本报记者 林艳 李天际 解丽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亮点

  北京的“第一”有哪些?

  据北京市发改委介绍,本次展览中共展出了150个中国的“第一”,其中含有“北京元素”的就有10条,涉及工业、民生、铁路、体育、科技等多个方面。而这些“第一”通过运用新老照片的对比、实物模型、沙盘以及视频等表现手段,给参观者以很大的冲击力,展示了北京的深厚底蕴、勃勃生气。

  在这10个第一中,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就用上了极具震撼力的图片以及很是高大上的实物模型。实物模型中邓小平的题字就显示出其的“出身不凡”。原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是在邓小平同志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建设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总投资为2.4亿元。而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个国之重器就坐落在玉泉路上的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园区内,大部分结构位于地下。

  不仅是这一“出身不凡”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的“地铁梦想”也最先在北京圆梦。1969年10月,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该线路从北京火车站至古城路站,共设16座车站,建成线路长度为22.9公里。但由于当时地铁建设的主导思想是“战备为主,兼顾交通”,所以北京地铁在通车后并没有对公众开放,直到1971年北京地铁才开始试运营,老百姓可以花上一毛钱乘坐……

  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已达636.8公里。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到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将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到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从22.9公里到636.8公里,从“第一条”地铁到轨道交通体系建设,见证着北京这些年的飞速发展。

  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民用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建成投入使用;北京长途电信局安装成功中国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成为中国第一个开通运营的城际客运系统……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道路上,这些诞生于北京的“第一”,印迹赫然。文/本报记者 林艳 解丽

  故事

  昔日龙须沟变身“金鱼池”

  北京成功治理龙须沟前后对比的图片,让很多老年观众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许多街道没有下水道,肮脏程度最严重的就是龙须沟,沟水一年有9个月臭气熏天,离半里路就可闻到臭味。1950年5月16日,龙须沟治理工程正式启动,仅用半年时间,就清理了龙须沟的污泥和垃圾,修建了排水暗沟和沥青马路,安装了自来水管和电灯,使这一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昔日的龙须沟,如今已改名为金鱼池,贯穿在社区中区的“金鱼池”由北向南全长约150米,共有5片水池组成,最北端的源头“龙须泉”水柱喷涌,池中红鲤悠闲自得、跳跃嬉戏。新建成的金鱼池社区,楼宇错落有致,形成多个半围合式院落组团,保持了老北京“街坊”的居住模式。“金鱼池”的设计体现了老北京的特点,让回迁的老北京人倍感亲切,小区内生活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回迁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和住房条件都得到很大的改善。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渴望》播出万人空巷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在介绍电视剧《渴望》的展板前,不少中年观众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歌词。1990年,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连续剧《渴望》播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电视剧播出时“万人空巷”,收视率高达90.78%,成为中国电视剧历史上的奇迹,也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渴望》讲述了北京胡同里两对年轻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剧中温柔善良的“慧芳”、憨厚老实的“大成”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而电视剧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也成为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渴望》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品,该中心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电视剧专业单位,还制作了《四世同堂》《便衣警察》《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甄嬛传》等风靡全国的电视剧作品。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1985年有了第一个教师节

  一张大学生高举“教师万岁”标语的黑白照片,引发不少教师和学生观众的驻足。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新中国有了第一个教师节。而在庆祝1985年首届教师节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打出了“教师万岁”的标语,向辛苦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体现设立第一届教师节的另一张彩色图片里,一位教师与孩子们在一起的身影尤为打眼。她叫霍懋征,是新中国首批特级教师之一,也是我国小学教育战线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霍懋征放弃留校任教,主动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60年如一日在小学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她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国宝”,被薄一波同志誉为“一代师表”。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都对她进行了多次接见和充分肯定。文/本报记者 林艳

  内存

  成就展中主要的“北京元素”

  ★1950 北京成功治理龙须沟

  ★1951 广泛传唱《歌唱祖国》

  ★1951 社会各界踊跃支持抗美援朝

  ★1956 推进新中国文字改革

  ★1958 第一个民用机场建成使用

  ★1959 首都“十大建筑”竣工

  ★1961 颁布《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1969 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启用

  ★1969 建成全国第一条地铁线路

  ★1979 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1983 签署北京吉普合资经营合同

  ★1983 实施“利改税”

  ★1983 邓小平给“景山学校”题词

  ★1984 国企承包制改革

  ★1985 第一个教师节

  ★1985 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

  ★1986 菜篮子工程

  ★1986 印发《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

  ★1987 我国第一次成功申遗

  ★1988 启动国家高新区建设

  ★1988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1990 北京亚运会成功举办

  ★1990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品的《渴望》播出

  ★1994 创建“青年文明号”

  ★1996 北京西站开通运营

  ★1999 启动七天长假,打造旅游黄金周

  ★2003 抗击“非典”疫情

  ★2008 京津城际铁路通车

  ★2008 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2012 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创办

  ★2014 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2015 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2016 医改成效——分级诊疗试点

  ★2016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2016 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新时代

  ★2017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18 北京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2018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9 北京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2019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

编辑:

查看栏目更多文章

相关阅读